网站主页>


 



村姑坐家突遇害 专害断案献妙策

    作者:刘持平 文字录入:牧青青  谢绝转载


    炊烟散尽,华灯初上。四邻八乡的村民纷纷涌向为民大队部,几天前为民大队就贴出了海报,预告在大队篮球场上露天放映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获此消息,许多人匆匆吃了晚饭,扛起木凳,带着孩子成群结队地赶往球场。

    露天电影,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深受农村群众欢迎,后来电视机普及,电影院建到了乡村,露天电影才逐渐消失。

    这天,电影刚开映,第四生产队就突然传出了“救命”的呼救声。女社员芳娣坐在家中祸从天降,黑暗中,从灶间蹿出一人,吹灭油灯,举刀向其狂砍。

    闻声赶来的邻居,踢开前门冲进屋来,只见芳娣已倒在血泊之中昏迷不醒,后门敞开不见凶手踪影……

    芳娣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经检验,芳娣面、肩部被伤5刀,头、背部被砍19刀,伤及颅、枕骨;左手背抵抗伤3处,伤及左手食、中、环三指,全身共27处刀伤,伤势严重。

    在现场勘查中,除了在堂屋提取到受害人被砍落的牙齿、头发碎屑和小块枕骨碎片外,在屋后竹园的路左边发现了被害人家的柴刀一把,上面沾满了血迹;在远处河边小路上提取到一只长26.5厘米的右脚鞋印。

    公安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听到呼救声后,在家的群众都立即赶来,邻居武成大第一个跑到现场,时间不会超过3分钟,但谁也没有发现作案者,当时的时间是晚上8点25分。

    芳娣经抢救苏醒后陈述了事发的情况:晚饭后她安排孩子睡下,约8点,她将门虚掩,到邻居家小坐了一会儿,约十多分钟,她回家后用水擦了擦身子,就开始织毛衣。没料想从灶后窜出了歹徒,举刀就砍……

    第四生产队地处两公社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少有外来人员走动。全队仅二十多户人家,居住较分散,仅芳娣等6户房屋盖在一起。

    综合上述情况,侦查员认为,作案者是掌握了芳娣长期一人在家,饭后习惯到邻居家串门,家门常虚掩的特点,并精心选择了电影放映、村中人少的有利时机下手,作案后能轻车熟路地逃走。这是一起有预谋的凶杀案,犯罪分子应是本地人,甚至可能就是本大队人。针对罪犯行凶伤害为主,被害人家中没有发现财物短少的情况,侦查工作首先从行凶报复入手,兼顾盗窃和男女关系引发矛盾进行排查,但进展不尽人意。

    芳娣为人谦和,话语不多,邻里、家庭之间没有明显矛盾,这方面找不到线索。现场虽不少钱物,但不排除乘隙作案,潜入房中,恰遇事主回来,来不及下手,又不得脱身而行凶的可能。因此侦查员将有偷盗前科劣迹人员均列入视线,排查后还是没有发现犯罪对象。

    剩下的最大可能是由流氓或婚姻恋爱矛盾引发此案。

    据群众反映,芳娣婚后性格变化较大,静如处子,一心守夫,抚育孩子。但婚前当宣传队员时相当活跃,追求她的男青年不少,并曾引起过追求者之间的矛盾。此感情纠葛是否延续了下来造成今日的悲剧?案件发生后,围绕当事人的各种想象和流言不断地汇集到了专案组,但经调查,这方面亦无明显可疑之处。

    如果是作案者企图实施流氓行为,当时的现场已具备了条件,但为何没有实施却直接举刀就砍呢?此假设于情于景均不符。

    看似简单的案件一星期后搁浅,暂时停顿了下来。

    大凡破案遇到难题,大都与对案情的认识与判断有关。对案情的认识正确与否,决定了侦查措施是否有的放矢,是否对症下药,否则有可能导致南辕北辙,下的功夫越多,离破案的目标越远。因此,一个阶段工作成效不大时,侦查员们往往采取“专案会诊”的方法来解决。

    “专家会诊”通常是请友邻地区或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刑侦专家、行家里手到现场会诊。先由办案单位详细介绍案情及所采取的工作措施,提出问题与要求。以第三只眼睛看案情,有助于跳出原有办案人员的思路与方法,找到新的突破口。参加会诊的同志则进一步复勘案发现场与痕迹物证,增加感性认识,论证前期工作措施之得失,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办案单位参考。

    此案会诊的同志,在听取案情介绍、复勘现场、复验受害人损伤及各类物证,经详细讨论后,由合竹警官代表大家作一综合性的发言。

    合竹的发言,不拘客套,开门见山直达主题。他首先肯定此案是本乡本土人作案的认识,然后急转直下,针对凶器上的一枚血指纹作深入剖析:

    “这把柴刀原放在灶间,是事主之物,案发后由勘查人员直接在竹园中发现提取,是原始状态,可排除他人接触的可能。结合上面沾满受害人血迹和少量断发及受害人损伤形态,不仅可确定此刀是凶器,而且可确定该刀上的一枚血指纹是左手拇指指印,应是歹徒所留,可直接用于对发现的嫌疑人作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在前期的工作中,利用该指纹已否定了所有嫌疑对象。但该指纹的利用价值不单是鉴别对象之用,在侦查上,更大的价值在于提示我们,凶手是什么样的人,到哪一类人群中去寻找他。经仔细观察与测量,该指纹告诉我们,作案者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年龄约16岁,体态中等偏瘦,身高1米68左右……”

    如此凶残的案件会是未成年人作案?此分析令侦查员们吃惊。在这之前,谁也没往低年龄层次上想,指纹真能提供如此详细准确的信息?基层的侦查员将信将疑。

    针对大家疑虑而期待的目光,精通指纹科学的合竹如竹笋剥壳,层层破解般地作开了讲解:

    “指纹作为人体遗传特征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却可以小中见大,分析出人的自然情况。对于年龄分析,通常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纹线密度,二是乳突纹线边缘形态,三是皱纹引起的横切于乳突纹线之间的白线出现情况。 皱纹的出现还与劳动强度、工种有关。

    “纹线密度在不同年龄段会有相应的、细微的变化,因此可以为判断年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测量纹线密度一般计数指纹中心上下左右5或10毫米以内的实际纹线数。女性纹线细,密度大于男性;未成年人手指面积小,密度大于成年人;瘦人大于胖人。两者间的统计数据差异仅在半条与一条纹线之间,单独凭此差异分析年龄不准确,所以要结合乳突纹线的形态作评价。

    “20岁前的年轻人,处于发育阶段,皮肤细胞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皮肤细嫩;乳突纹线匀称、光滑无毛边;凹下的小犁沟窄于凸起的乳突线。因此形成的指印,整个外形轮廓较小,多呈长圆形;指尖上边缘略呈尖弧型;中部两侧呈圆弧形,年龄越小,弧度越小且纹线密度越大。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生理机能的逐渐减退,表皮开始粗糙,35岁以后乳突纹线剥脱出现毛边、锯齿现象,纹线变窄,小犁沟变宽,白线增多……

    “本案的指纹一厘米有纹线25条多一点,比成年人多一条多,且乳突纹线外缘十分光滑,汗孔位于纹线中央,据此推断年龄在16岁上下。”

    合竹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测量该指纹的长度为2.89厘米,乘以拇指与身高的系数58,得出身高167.6厘米,与鞋印计算身高接近;至于体态的判断,依据指印柳叶状的外形作出。这一分析,还与损伤等案件的情节相吻合。我们注意到,柴刀重800多克,挥砍之下,所形成的创伤应很深重。但伤者创口无重创,头骨无开裂现象,此并非凶手手下留情,而是力所不及。

    “再者此案的情节中有颇多矛盾、或称之为不合常理之处。如果是有预谋的凶杀、伤害,凶手为何不自带作案凶器?不等夜深人静、当事人熟睡后下手?如是盗窃,也应是事主入睡后更有条件;如是耍流氓,却没有乘机动手。这些矛盾,仔细分析,实际上是作案不成熟、不老练的反映。” 侦查员们开始信服专家的分析。

    “此指纹还有更独特的价值,有关情况请文平同志谈谈。”合竹补充说道。

    “现场指印在物体及工具上的具体位置,不仅能用于判断是否为罪犯所留,特殊情况下,还可判断作案者是左利还是右利手。这枚左手拇指印留在柴刀把的右侧面,较特殊。经多次现场实验,可排除是慌乱中摸错刀的部位所形成。结合伤者后脑、背部及左手的损伤集中在左侧,而面、肩部的损伤集中在右侧的特点,说明凶手习惯性地左手持刀,是左撇子。这一特殊性为我们寻找嫌疑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文平的话使大家进一步兴奋了起来。 分析好,大有益。清除了认识上的盲区,就解决了灯下黑的问题。

    本生产队左撇子少年只有一个,刚过16岁生日的许群,其身高亦符合,平时流里流气,不大学好,但没发现过劣迹。再一查,案发当时他不在看电影场,去向不明,嫌疑上升。

    公安人员依法对其传讯并经鉴定,凶器上的指纹确为其左手拇指所留。会诊的分析意见得到证实。

    神情恍惚的许群边哭边作交待,其行凶的动机大出人们的意料。

    懵懂中的他一直想偷看身材姣好的芳娣洗澡。当晚去看电影途中,趁隙潜入芳娣的屋内,躲在了灶后。不曾想芳娣关了门后没脱衣衫,仅用水擦了擦身便织起了毛衣。此时许群进退不得,好不懊恼。待了一会儿,他又尿急起来,情急中他猛见边上有把柴刀,不管三七二十一,抄起柴刀乱砍一番后便夺路而逃…… 惨案就如此简单地在慌乱与鲁莽中发生了。

    案情大白,众刑警不禁从心底里感谢这一枚小小的指纹,指纹虽小,信息无量。

    利用手印分析人的自然情况,是指纹学研究工作的深入。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了此项研究工作,在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了手印各个部位长宽度与身高、体态、年龄、性别等各变量之间的函数规律。这一理论对现代侦案学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刑警合竹在此之前就曾成功地运用这个规律破过一案:

    1998年9月2日,魏村乡相隔5华里的三个村庄深夜遭犯罪分子偷袭。作案者越墙翻院入室,乘事主熟睡之机偷窃衣服内的钱财。当其作案至第7户住宅时,被女主人发现,此歹徒丧心病狂地用菜刀将母女二人活活砍死。

    勘查中发现,歹徒作案时十分狡猾,始终带着一副白纱手套。通常此类手套印痕利用价值不大。但当合竹见到现场一张沾满浮灰,久未有人坐的真皮沙发上的手套印痕时,眼睛突然一亮,不觉喜从心中来。

    此手套印痕是歹徒移动沙发时所留,左手拇指及小指外形清晰,食、中、环三指因手指弯曲仅留下指尖。合竹用尺仔细测量了指印的长、宽度,又用自己的手比照着在印痕上比划了几次,心中已有了底。

    现场分析会上,合竹十分有把握地对作案者作了具体的刻画:

    “作案者为年约25岁的男性青年,身高177厘米左右,体态偏瘦。此人最典型的特征是,左手小指第3指节(指尖)明显向内弯曲,达18度。此并非受伤所造成,而是先天遗传所形成,可极大地缩小排查范围,节约对象见底的警力与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将这一特征公开列为排查条件。”

    “为什么说此人偏瘦呢?”一侦查员问。

    “这可从两方面看,一是翻高墙所留痕迹不多,说明动作利索,身子灵活;二是指印中的拇指、小指的第二、第三指节,两侧向内收弧明显,像瘦长的淡竹竹节,中间向内凹,而不是肥胖人的指肚,如佛肚竹的竹节,形状像个大鼓。”合竹简要地回答道。

    十多天后,专案组获得线索,贵州来的外流人员李跃银在重大作案嫌疑,侦查员千里追踪直扑其老家,得知其正在邻居家打牌。突入室内将其擒住,问是否叫李跃银,李抵赖当即否认。侦查员拧住其左手腕,见其左手小指明显向内弯曲,便厉声道:“我们是江苏来的,找的就是你,铐上。”

    面对千里之外的突然而降的警察,再也躲不过去了。未见,李跃银就全部交代了杀害母女、抢劫财物的犯罪事实。

    经测量,嫌疑人李跃银23岁,身高178厘米,体重69.5公斤,与分析十分吻合。



上一章        下一章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