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指纹无谎言》:作者介绍

    [本站收集] 文字录入:牧青青  谢绝转载


    指纹以其与他人不同和终生不变的特性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证据而言,指纹早已被用于刑事侦查工作中。近年来,在一些公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学艺术创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现。但是,从总体上说,由于公安工作和专业部门的保密性要求,使得它至今仍被“锁在深闺”。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指纹学受到科学工作者前所未来的重视,各国警界利用指纹技术成功侦破的刑事案件更是不计其数。指纹技术恰似一张恢恢法网,在除暴惩恶、打击犯罪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指纹无谎言》一书作者刘持平是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刑警学院客座教授。在长期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刑事侦查工作中,他在指纹领域里进行了辛勤的耕耘,并有很多收获。本书另辟蹊径,以指纹与案件为脉络,以传奇故事为脚本,纵横古今中外,涉及杂类百科,用生动的传奇色彩和活泼的文学语言,演绎出许多绝妙的故事。

    指纹是什么?“不就是父母给的印记吗?”没错!正是大家每天都熟视无睹的小小指纹,却深藏玄秘,它以其终生不变的特性成为司法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证。在本书作者刘持平参与的两千余起重、特大案件的痕迹鉴定中,他凭借丰厚的刑侦经验及精深的指纹学造诣,神奇地做到了:无一错案。

    指纹神探刘持平   

     在国内警界说起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刘持平,那是相当的有名。   

     刘持平是中国刑科协指纹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被公安部作为特邀刑侦专家赴各地研究重特大刑事案件。同时,他还兼任着中国刑警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河海大学等六家高校的客座教授。   

     1973年,从济南军区147医院复员的刘持平,在组织安排下到常州市公安局刑警队担任侦查员,一年多后,凭着聪明能干,肯钻研的精神,当上了技术组长,负责刑侦技术。

     “当时,一台相机、二个法医、两个痕迹检验的,还有一个警犬训练员,整个常州市局全部的家当。”刘持平回忆说,“没有专业书籍,自己又不懂,全靠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形式学习”。   

     1976年,作为文革后公安部恢复重建刑事技术队伍的首批调干生,刘持平和来自全国公安系统的108名学员,到中央第一民警干校(刑警学院前身)学习痕迹检验。回忆几十年前的那段岁月,刘持平深深感叹:“影响了我大半生!”   

     刘持平说,“我们当时的学习有两个任务,一是学习刑事侦查痕迹检验的专业知识;二是学员回当地后要承担恢复和重建公安刑事技术队伍的重任。现在,大部分同学都仍旧在这条战线工作,很多都是各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专家”。   

     刘持平回到常州后,就被任命为刑侦科副科长,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十年。其间,除了涉及案件的各项工作之外,招兵买马选择年轻干部补充队伍以及进行项目建设成了他的主要职责。如今,常州市公安局已建有10个痕迹检验专业门类,100多个刑事技术干部。   

     从1992年开始,在刘持平的主持和参与下,常州市公安局还和清华大学、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研究“指纹自动识别技术系统”,1996年该系统研制成功后,常州市公安局也成为了国内最先拥有这个系统的公安局。刘持平先后发表了《指纹的奥秘》、《眼睛虹膜纹络识别技术探析》、《指纹无谎言》、《指纹中的数学》等专著和论文,他本人也成为了享誉国内的指纹技术专家。   

     谈到这些年从警的体会,刘持平说:“干刑事技术改变了我的性格,因为这项工作必须要求非常谨慎细致,着重细节、尊重科学,一个细微的差错和主观意识偏差就会误导整个破案工作。侦查员的水平,就是要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矛盾点和差异点,要求敏锐地智慧和观察能力。”   

     刘持平还说:“刑侦技术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要比医生还要高啊,病人如果不治,有很多原因是不明确的,因为可能还有其他的情况没有发现,但是干刑侦技术,就是开一张承兑汇票,到期兑现时,对错十分明了。”   

     现在,指纹技术的应用,早已经从公安破案使用,拓展到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出入境通关、银行卡识别,甚至网络身份认证、门禁系统识别,据了解,单2005年全球质问技术产品创造了200亿美元的规模业绩。“因为最原始的,往往是最先进的!江苏省2000年实现全省联网后,指纹网上远程比对技术为网络破案的作战方式提供了最核心的支持。作为一个普通的警察,我为我从事的这一专业而感到骄傲!”

    刘持平提出“指纹六大基因决定论”   

    我国指纹学专家、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刘持平率先提出并论证:指纹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状,主要是由2个祖先种基因和4个突变型基因所决定。此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我国《科学》杂志2005年第4期上,引起指纹学界的极大关注。   

    在我国民间流传这样的歌谣:“一螺巧,二螺富,三螺四螺磨豆腐,五螺做大官,六螺是个贼,七螺不幸福,八螺牛吃草,九螺一个箕,不干也能吃到死。”刘持平指出,这类歌谣虽不正确,但说明人们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指纹与人的先天遗传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基因就有什么样的遗传性状,那么,指纹是由一个还是几个基因所决定的呢?这个问题自现代指纹学创立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始终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924年,邦尼维(Bonnerie)最早推测决定指纹的遗传因子是5个,后又改说是3个。但他没有能进一步提供出论据。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女科学家霍尔特(Holt)提出了指纹多基因遗传的理论模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但这一理论没有具体回答一共是多少个基因参与了指纹的遗传。   

    刘持平运用生命科学和群体遗传学的理论,详细分析了我国一千余万份指纹档案的海量数据后,郑重提出,指纹是由2个祖先种基因和4个突变型(包括若干个亚型)基因所决定。   

    刘持平指出,2个祖先种基因开始应是由人类(包括灵长类动物)的性染色体X、Y分别产生的。因此在群体中各占50%%。后来由于遗传变异的原因,2个祖先种基因的某些核苷酸细节发生了突变,位于DNA链两侧的对称的核苷酸端点同时产生变异,造成了在同一指纹基因座位上有许多个等位基因的结果,各基因之间均独立遗传。在优胜劣汰的作用下,形成了现今的两大阵营排列现象:一是祖先种正箕纹基因(约44%%)与由其突变产生的反箕形基因(约占2.3%%)和弓形纹基因(约占2.5%%)为一组。一是祖先种斗形纹基因(约44%%)与由其突变产生的反向斗形纹(约占4%%)和双箕斗形纹(约占2.7%%)为一组。这种现象称之为指纹伴侣现象,好比是两个大人各携带着一对儿童。   

    由于造成突变的环境和因素的不同,弓形纹、反箕纹基因与反向斗形纹、双箕斗纹基因之间不相匹配。即在同一个个体上,前者与后者同时出现的现象极为罕见。在历代婚配交流的作用下,各种指纹基因在人群中已呈正态分布,即不论在天南地北何处,对随机抽取一定量(如一万人)的人员进行样本调查,这6种指纹基因的频率大致相同。   

    六大基因决定指纹这一观点的论证,有助于进一步搞清基因是如何调控指纹的发育与遗传,从而达到利用指纹“重现”胚胎发育的环境,揭示人的先天遗传素质、重大的遗传缺陷等根源性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亲子鉴定、对基因、染色体类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等方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持平,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著名指纹学专家。参加公安工作32年,参与了数千起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破。主持研制的“综合型公安指挥中心技术系统”和“大容量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分别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指纹无谎言》、《指纹的奥秘》等指纹学权威著作。担任公安部《刑事技术大全——总论》编辑、《刑事技术大全——指纹学》副主编、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首席刑侦专家等荣誉称号;被中国刑警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江苏警官学院等5所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指纹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建设的常州公安“光纤网”和“综合信息系统”在现实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为国家节省经费500万元。



    下一章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